鲟鱼
鲟鱼
鲟鱼(Sturgeon)是指鲟形目的鱼类,别称中华鲟、鳇鱼、鳣鲟鱼,属硬骨鱼纲鲟形目。中国是世界上鲟鱼品种最多、分布最广、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
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下游至入海口,国外见于朝鲜汉江口和丽江,以及日本九州西部。
中文学名:鲟鱼
拉丁学名:Acipenser sinensis
科:鲟科、匙吻鲟科
门:脊索动物门
纲:硬骨鱼纲
分布区域:中国、朝鲜、日本等
种类:底栖鱼类、肉食性鱼类、大型洄游性鱼类
目:鲟形目
别称:中华鲟、鳇鱼、苦腊子、鳣
界:动物界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辐鳍亚纲
雄体体重:68-106千克
总目:硬鳞总目
外形特征
鲟鱼成体的中华鲟体大而重,雄体一般重68-106千克,雌的130-250千克,因为它们是长江中最大的鱼,故又有“长江鱼王”之称。 中华鲟体呈纺锤形,头尖吻长,口前有4条吻须,口位在腹面,有伸缩性,并能伸成筒状,体被覆五行纵行排列骨板,背面一行,体侧和腹侧各两行,每行有棘状突起。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它介于软骨与硬骨之间,骨骼的骨化程度普遍地减退,中轴为未骨化的弹性脊索,无椎体,随颅的软骨壳大部分不骨化。尾鳍为歪尾型,偶鳍具宽阔基部,背鳍与臀鳍相对。腹鳍位于背鳍前方,鳍及尾鳍的基部具棘状鳞,肠内具螺旋瓣,肛门和泄殖孔位于腹鳍基部附近,输卵管的开口与卵巢远离。
生活习性
鲟鱼鲟鱼是底栖鱼类,食性非常狭窄,属肉食性鱼类,在江中主要以一些小型的或行动迟缓的底栖动物为食,在海洋主要鱼类为食,甲壳类次之,软体动物较少。河口区的中华鲟幼鱼主食底栖鱼类蛇鲲属和蛹属及鳞虾和蚬类等,产卵期一般停食。 中华鲟是一种适应于水温范围相当广的温水性鱼类,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中华鲟的生存水温为0~37℃,生长适宜水温为13~25℃,最佳生长水温为20~22℃。亲鲟适宜催产水温为17~24.5℃。鱼卵最佳孵化水温为17~21℃。入冬之后,当水温下降至9~6℃时,中华鲟摄食量很少,生长停滞,甚至出现体重下降的现象。立春前后,水温逐渐回升至10~13℃,开始少量摄食,生长缓慢。清明之后,水温回升至15℃以上,摄食开始活跃,生长加快。当水温达到33~38℃时,中华鲟反而不能正常活动。 在垂直游泳阶段,鱼苗有极强的趋光性。转为底栖后,趋光性消失。一般光照强度对仔、幼鲟的培育没有明显影响,但要尽量避免夏天强光直射水池而引起水温的急剧上升,养殖水池上方要设置遮阳设施。
生长繁殖
鲟鱼鲟鱼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中国东南沿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洋裏生活了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接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每年夏秋,聚集于长江口,溯江而上至长江上游金沙江一带产卵,和幼鲟顺江而下,到东海,黄海的深水中成长。 在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22岁,雌鱼为16-29岁。中华鲟产卵量也很大,一条母鲟一次可产百万粒鱼籽,只是成活率不高,最后成鱼的仍为少数。产卵以后,雌性亲鱼很快即开始降河。产出的卵粘附于江底岩石或砾石上面,在水温17-18℃的条件下,受精卵约经5-6昼夜孵化。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约12~14天以后开始摄食。再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体长已达30厘米的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培育生长。 中华鲟寿命可达40岁。
分布范围
它们全部分布于北半球,现存9个自然分布区为:太平洋东岸、北美大湖地区、大西洋西北部、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墨西哥湾、大西洋东北部、里海地区、西伯利亚及北冰洋流域、黑龙江和日本海、长江和珠江。
现在鲟鱼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干流金沙江以下至入海河口,其他水系如赣江、湘江、闽江、钱塘江和珠江水系均偶有出现。国外见于朝鲜汉江口及丽江和日本九州西侧。
种群现状
鲟鱼鲟鱼是现存起源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鲟鱼隶属于硬骨鱼纲、辐鳍亚纲、软骨硬鳞总目、鲟形目。大家通常所说的鲟鱼就是指鲟形目的鱼类。它是鱼类中最原始的类群之一。在中国境内野生的鲟鱼有8种,它们有分布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史氏鲟、达氏鳇、和库页岛鲟;分布于长江、金沙江流域的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分布于新疆伊宁等地水域中的裸腹鲟;分布于新疆额尔齐斯河、布伦托海、博斯腾湖的西伯利亚鲟。迄今为止,中国从国外引进了俄罗斯鲟、欧洲鳇、小体鲟、匙吻鲟等十几个品种作为研究或者是人工养殖。
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所有物种均已列入CITES保护物种名录,其中短吻鲟(Acipenserbrevirostrum)和大西洋鲟(Acipensersturio)2种为附录I物种,其他25种均为附录Ⅱ物种。IUCN濒危物种名录¨叫也已将鲟形目中19种列为濒危物种,其中17种为极危等级,2种为濒危等级。我国是鲟鱼主要分布国,境内共有鲟鱼2科3属8种。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是我国特有种,分布在长江和珠江水系,为我国一级保护物种,由于水工设施修建阻隔其洄游通道,导致野生中华鲟资源逐年下降;史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和达氏鳇(Husodauricus)分布在我国黑龙江水系,由于自然环境改变和过度捕捞等原因,这2种鲟鱼资源也呈现减少趋势,列入我国二级保护名录。我国野生鲟鱼资源现状令人担忧,急需加强资源保护。
从1983年起每年向长江放流人工繁殖的幼鲟,但由于培育技术和养殖规模的限制,每年只能培育出长度为8~10厘米、重3~5克的达到设计规格的幼鲟1万尾左右。因此,中华鲟种群的补充,主要依靠在宜昌产卵场自然繁殖的幼鲟。 中国已建成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是江苏省级保护区。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经国家、省专家和高官论证后,于2000年创办的,设有中华鲟繁育研究中心,从2002年开始,逐年实行了放流。省级东台中华鲟自然保护区,位于东经120°50ˊ、北纬32°40ˊ至33°15ˊ。保护区面积35.96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5.38平方公里,缓冲区10.2平方公里,实验区20.36平方公里。这里滩青水秀,环境优美,气候温和,资源丰饶。据统计,这一区域现有野生动物701种,其中无脊椎动物220种,脊椎动物481种。远古以来 ,中华鲟作为中国特有物种,一到春、夏季节,就游集在这块水域,栖息育肥。
全球的27种鲟鱼中,有23种濒临灭绝,17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极度濒危,代表着以鲟鱼为旗舰物种的淡水生态系统在衰退。“这也在我们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指数报告中得到印证,2018年的报告显示:淡水生态系统的生命力指数下降82%,是所有生态系统中下降速率最快的。
长江鲟,又名达氏鲟,为淡水定居性鱼类,是我国长江独有的珍稀野生动物。长江鲟出生和成长都在长江上游至金沙江下游江段。受人类活动影响,从20世纪后期开始,长江鲟自然种群资源规模急剧缩小,至2000年左右自然繁殖活动停止,自然种群已无法自我维持,面临野外绝迹风险。2010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其升级为极危级(GR)保护物种。
2022年3月18日,加拿大1位渔夫捕上一条巨型鲟鱼,并对这条前所未闻的鱼进行了测量,得出这条鱼超过了10.5英尺(3.2米),超600磅(272千克)重,有专家表示,这条鲟鱼可能超过了100岁,渔夫在对其进行标记后放生了它。
亚种分类
鲟鱼钝吻鲟Siberian sturgeon Acipenser baeri Brandt
短吻鲟Shortnose sturgeon Acipenser brevirostrum Lesueur
达氏鲟River sturgeon Acipenser dabryanus Dumeril
黄鲟Lake sturgeon Acipenser fulvescens Rafinesque
俄罗斯鲟Russian sturgeon Acipenser gueldenstaedti Brandt
中吻鲟Green sturgeon Acipenser medirostris Ayres
裸腹鲟Ship sturgeon Acipenser nudiventris Lovetzky
尖吻鲟Atlantic sturgeon Acipenser oxyrhynchu s Mitchill
小体鲟Sterlet 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
鲟鱼史氏鲟Amur sturgeon 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
中华鲟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Gray
闪光鲟Stellate sturgeon Acipenser stellatus Pallas鲟 Common sturgeon Acipenser sturio Linnaeus
高首鲟White sturgeon Acipenser transmontanus Richardson
匙吻鲟Paddlefish Polyodon spathula
白鲟Chinese paddlefish Psephurus gladius
拟铲鲟Asiatic shovelnose sturgeon Pseudoscaphirhynchus fedtschenkoi
短尾拟铲鲟Pygmy sturgeon Pseudoscaphirhynchus hermanni
丝尾拟铲鲟Threadtail sturgeon Pseudoscaphirhynchus kaufmanni
苍铲鲟Pallid sturgeon Scaphirhynchus albus
铲鲟Shovelnose sturgeon Scaphirhynchus platorhynchus
代表品种
西伯利亚鲟
学名:Acipenser baeriBrandt,1869。
溯河性鱼类。食物以毛翅目、蜉蝣、摇蚊幼虫等为主。大鱼有时食雅罗鱼、江鳕等。性成熟晚。
西伯利亚鲟分布极广,从西部的鄂毕河,到东部的科累马河之间的西伯利亚各河流之中均有分布。适温范围也较广,适宜生长温度15-25℃,冬季冰下也能摄食生长,夏季可耐受30℃水温;在天然水体中生长较慢,而在温水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快;最小性成熟年龄,雌鱼17-18龄,雄鱼11-13龄,温水养殖条件下性成熟提早,雄鱼3-4龄,雌鱼6-7龄。西伯利亚鲟食谱广,对人工饲料的接受能力强,具有易驯养、生长快、体形大、肉质好等优良养殖性状,是前苏联、德国、日本、法国、匈牙利等国家广泛养殖的鲟鱼种类。
达氏鲟
学名:Acipenser dabryanus Duméril,1868达氏鲟喜群集于水流缓慢、泥沙底质、富有腐植质及底栖动物的近岸浅水河段活动,为纯淡水定居性鱼类。食物种类完全是淡水类型,为杂食性鱼类,主要食物有蜻蜓目、蜉蝣目、摇蚊科、寡毛类等昆虫幼虫及底栖无脊椎动物,其次也食某些高等植物的碎屑以及藻类等。
现今天然产量不多,分布范围又逐渐缩小,已被列为我国2类野生保护动物。1976年3月在长江宜宾段用人工拴养催产及仔幼鱼培育已获得成功。由于达氏鲟为淡水定居鱼类,底栖、杂食性,个体小,性成熟早,能适应大、中、小各类水库及溪河、山塘等水体,并能和鲢、鳙、草鱼等混养,是一种理想的养殖对象。
小体鲟
学名: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1758下唇中间中断。吻须较长,其突起发达。为淡水鱼,经常生活在河流中,最大体长达800mm。以水生昆虫为主要食物。雄鱼4-5龄性成熟,雌鱼5-9龄性成熟,在伏尔加河5-6月在砾水底产卵,产卵11000-137600粒之间。孵化期约4-5日。雄鱼和雌鱼的生长差别不大。
小体鲟在欧洲分布广泛,主要分布于伏尔加河、乌拉尔河、库拉河和鄂毕河等水域,有洄游和定栖两种类型。小体鲟适温范围较广,生存水温1-33℃;是养殖鲟鱼中个体最小、生长速度最慢的种类;小体鲟食物较杂,在河流中以底栖生物为食,主要食水生昆虫幼虫、甲壳类和小型软体动物;最小性成熟年龄,雌鱼4-7龄,雄鱼3-5龄。与其它鲟鱼比较,生长速度慢。
中华鲟
学名:Acipenser sinensis Gray,1834
活在大江和近海中,为底性、洄游或半洄游性鱼类。5-6月群集于河口,秋季上溯到江的上游。以摇蚊和水生昆虫幼虫、软体动物、小鱼等为主要食物。常见个体50-300kg,最大个体可达600kg。生长较快,但性成熟较晚。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怀卵量大,个体绝对怀卵量达30.6万-130.3万粒,平均为64.5万粒。9-11月份至江上游产卵。在长江比较集中的产卵场是在金沙江的宜宾-屏山地段。属一次排卵类型。产粘着性沉性卵,卵粘在石砾上孵化。成熟卵椭圆形、绿褐色。产卵后亲鱼多数迅速离开产卵场至下游和河口区栖息。
中华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因为它是白垩纪残留下来的种类,为我国特有种,已被我国列为一类野生动物保护物种。为了保护此物种,有关部门进行了多年的繁殖、移养、放流等的研究。现已可移养到池塘、水库中,生长良好,成为一种有前途的淡水养殖鱼类。放流成绩也很可观。
白鲟
学名: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1861
为海、淡水洄游的鱼类,但主要栖息于长江流域的中下层,有时也进入沿江大型湖泊。肉食性鱼类。体长80mm以上以鱼、虾、蟹、等动物为食。性成熟迟。雌鱼最小成熟年龄为7-8龄、体重25-30kg;雄性成熟较雌性稍早,体重也相应小些。体重30-35kg的鱼怀卵量约20万粒。3-4月为生殖季节。在卵石底质的河床上产卵。产卵场可能在长江上游一带。卵圆形,黑色,沉性。卵径约2.7mm。生长速度较快,当年出生的个体体长可达530-610mm,体重0.83kg。雌雄鱼在成熟前生长无明显差异,性成熟后,雌鱼长度及重量大于相同年龄的雄鱼。
白鲟为我国特有的大型濒危珍贵食用鱼类之一,四川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民谚,据记载、最大个体可达7m、体重达908kg。种群数量不大,渔获物中以小个体占多数,通常约150kg,为稀有种类。现已被国家列为一类野生保护动物。
2020年1月2日消息,长江白鲟没能进入2020年,被宣布灭绝。
施氏鲟
施氏鲟是黑龙江特产和重要的经济鱼类,淡水定居种,也是鲟鱼中个体较大的种类,捕获的最大个体长达240cm、体重102kg。施氏鲟生存水温为1-30℃,最适生长温度21℃左右;食性依年龄不同而异,幼鱼主要以底栖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也食小型鱼类;在黑龙江中生长速度较慢,而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生长很快,;野生施氏鲟最小成熟年龄,雌性9-13龄,雄性7-9龄,人工养殖的最小成熟年龄,雌鱼8龄,雄鱼7龄,适宜产卵水温17℃。与其它养殖鲟鱼比较,人工养殖,特别是用配合饲料驯养幼鱼过程中,施氏鲟摄食食物惯性较强,拒食不熟悉的食物,转食配合饲料要有相当长的驯化时间。20世纪末,施氏鲟已成为国内最主要的鲟鱼养殖种类,其产量约占鲟鱼总产量的一半以上。2002年5月,施氏鲟的全人工繁殖试验首次在中国取得成功。
俄罗斯鲟
俄罗斯鲟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的伏尔加河和库拉河。其适宜生长温度为8-25℃.,最适温度23℃左右;以底栖软体动物、虾、蟹及小型鱼类为主要食物;最小性成熟年龄,雌鱼12-16龄,雄鱼7-9龄;是个体较大,性成熟较早的鲟鱼种类。其体色发黄、骨板大,商品鱼价格较低。
匙吻鲟
匙吻鲟是匙吻白鲟科2种鲟鱼之一,也是北美洲特有的淡水经济鱼类,分布于密西西比河和密苏里河等几条大河及其毗邻的海湾流域,遍及美国的26个州。生存水温1-35℃的,适宜生长水温25-30℃;匙吻鲟终生以浮游动物为食,是养殖鲟鱼中惟一的滤食性种类;其适温范围广、生长快,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高,养殖方式又与花鲢相似,适合池塘、网箱和大水面增养殖。
杂交鲟
此种杂交鲟是欧鳇和小体鲟的杂交后代,也是俄罗斯经几十年的育种研究选育出的各种性状最优秀的杂交组合,具有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性成熟早(5-6龄)、后代可育、遗传性状较稳定等特点,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引进养殖。
黑龙江杂交鲟
黑龙江杂交鲟是施氏鲟和达氏鳇的杂交后代。施氏鲟和达氏鳇在自然状态下就有杂交的子代。无论正交还是反交均能获得较高的受精率和孵化率,后代的适应能力、抗病力、生长速度以及配合饲料驯养等方面都表现出优势。
保护等级
已被列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2年7月21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宣布 "中国国宝野生长江白鲟" 灭绝。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文章,不代表智慧钓鱼网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iq3344.com/yu/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