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钓鱼百科 > 看图识鱼 >

赤眼鳟

赤眼鳟

赤眼鳟

赤眼鳟(拉丁学名:Squaliobarbus curriculus)是鲤科赤眼鳟属动物。其在中国除西北、西南外,南北各江河湖泊中均有分布。

赤眼鳟体长筒形,后部较扁,头锥形,吻钝;须两对细小,体银白,背部灰黑,体侧各鳞片基部有一黑斑,形成纵列条纹;鳞大,侧线平直后延至尾柄中央;尾鳍深叉形、深灰具黑色边缘。其主要栖息在江河中层,生活适应性强,善跳跃,易惊而致鳞片脱落受伤,杂食性,藻类、有机碎屑、水草等均可摄食。

中文学名:鳟鱼

界:动物界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Vertebrata

亚纲:辐鳍亚纲Actinopterygii

科:鲤科 Cyprinidae

族:赤眼鳟属 Squaliobarbus

分布地:中国除西北、西南外、南北各江河湖泊中均有分布

属:赤眼鳟属

中文名:赤眼鳟 

二名法: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硬骨鱼纲Osteichthyes

目:鲤形目 Cypriniformes

亚科:雅罗鱼亚科

栖息环境:江河湖泊、流速较慢的水中

形态特征:体长筒形、头锥形、须两对细小、鳞大、尾鳍深叉形、眼上缘有一红斑

亚目:鲤亚目

形态特征

赤眼鳟

体长筒形,后部较扁,头锥形,吻钝。须两对细小,体银白,背部灰黑,体侧各鳞片基部有一黑斑,形成纵列条纹。鳞大,侧线平直后延至尾柄中央。尾鳍深叉形、深灰具黑色边缘。眼上缘有一红斑故名赤眼、红眼鱼。

生活习性

行为习性

江河中层鱼类,生活适应性强。善跳跃,易惊而致鳞片脱落受伤。

食物习性

杂食性鱼类,藻类、有机碎屑、水草等均可摄食,喜食人工配合饲料。

栖息环境

生活于江河湖泊中,一般栖息于流速较慢的水中。

分布范围

我国除西北、西南外,南北各江河湖泊中均有分布。是中国特有的品种。

繁殖饲养

繁殖习性

赤眼鳟性成熟早,二龄鱼即可达性成熟。生殖季节一般在4-9月份。卵浅绿色,沉性。

人工繁殖

1、亲鱼来源及培育

2001年11月份分别从邕江捕捞野生赤眼鳟成鱼50组放进池塘培育,从邕江网箱养殖选出50组就地网箱培育,雌鱼个体0.75千克以上,雄鱼个体0.5千克以上,培育饵料均为罗非鱼配合颗粒料。

2、试验条件

亲鱼培育池为长方形片石池塘,面积1334米2,网箱为3米×4米×2.5米。产卵池为普通四大家鱼的产卵池。2米2小型环道孵化池。催产药物为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地欧酮(DOM)。鱼苗培育池为面积200米2的长方形水泥池、面积667米2长方形片石池塘。

3、催产孵化情况

在5-7月份从池塘中起捕2次亲鱼,从网箱中起捕2次亲鱼进行催产。亲鱼挑选根据鱼类性腺发育成熟的特征进行。雌鱼个体大,腹部膨大,手感柔软富有弹性,卵巢轮廓明显、生殖孔扩大潮红。雄鱼个体相对较小,轻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雌雄配比1:1。使用LRH-A2、DOM混合进行催产,均采用一次性注射,用量参考家鱼用量,注射方法与四大家鱼相同。

注:4月28日第一批、6月12日第三批催产亲鱼为池塘培育,因赤眼鳟善跳跃及逃跑,起捕率不高,催产亲鱼比较少。5月10日第二批、6月26日第四批亲鱼来源于网箱培育,成熟度很好。

池塘要求

一、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附近无污染源,保水性能良好,进、排水方便,池底平坦,少淤泥,面积2亩~5亩左右为宜,水深1.2米~2.0米。池水要求“肥、活、嫩、爽”,池水透明度保持在25厘米~40厘米左右。

二、池塘消毒进水

池塘应清除过多的淤泥,冬季干池曝晒后,每亩用生石灰化浆100公斤~150公斤消毒,消毒10天~15天后每亩可施放经发酵腐熟的粪肥200公斤~300公斤打基肥,然后用60目筛绢过滤进水。

三、鱼种放养

选健康活泼的优质苗种。鱼种放入前可用3%~5%的食盐水浸泡5分钟~10分钟。主养成鱼的池塘,一般每亩放养冬片鱼800尾~1200尾,混养塘每亩的放100尾~200尾。

四、饲养管理

1.饲料投喂。赤眼鳟属杂食性鱼类,藻类、有机碎屑、水旱草均可摄食,喜食人工配合饲料。主养池塘,采用全价配合颗料饲料为好,赤眼鳟的饲料粗蛋白的含量大致30%左右,还可捞取细绿藻及柔嫩、新鲜、适口的水草、黑麦草、蔬菜叶等作为辅助饲料。日投饲量为鱼体重的3%~8%。一般上、下午各投一次。投喂饲料要坚持“四定”的投饲原则,还要根据天气、水温、水质和鱼的吃食情况,确定合理的投喂量。6月~7月及9月~10月摄食较旺盛,盛夏稍缓。

2.水质调控。在养殖生产过程中,每天中午开增氧机1小时~2小时,晚上视天气情况适时开增氧机,以防鱼类浮头。pH值保持在7~8.5之间。在养殖中、后期(特别在高温季节),要及时更换新水,使池塘水质保持清新,透明度控制在25厘米~40厘米。10天~15天,每亩用生石灰10公斤~15公斤全池泼洒一次,使池水呈微碱性,以利鱼类的生长和鱼病的防治。有条件的养户可根据池塘水质、水温等情况,每隔12天~15天左右施用EM液、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可有效改善水质状况。

3.日常管理。在养殖过程中,日常必须坚持勤观察,勤巡塘,观察水质变化,鱼类的活动,摄食情况,有无病害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经常清除渔池周围的垃圾,食台(场)上的残饵,水面上的漂浮物等,做好各项工作记录。

鱼苗培育

1、池塘培育

培育方法与家鱼相同。

⑴池塘准备 本试验使用池塘为普通片石池塘。在放苗前7天,按常规方法用生石灰清塘消毒,水源为邕江水,进水用密网过滤,培育水质。

⑵鱼苗放养 在受精卵孵化出膜72小时后,鱼苗游动能力好,肠管完全形成,放苗下塘。由于赤眼鳟水花细嫩,水质的培育很重要,下塘头5天,可投喂黄豆浆或熟蛋黄。之后过渡到豆粉、鱼苗粉料,后期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吃食为集群吃食。

2、水泥池培育

因为第1、2批次孵化鱼苗较少,决定在水泥池培育。

⑴水泥池准备 在放苗前2天,漂白粉消毒,加注邕江水,进水过滤,经检验毒性消失后下苗。

⑵鱼苗放养 清水下池,水池配充气机,必要时充气增氧。鱼苗下池后,投喂熟蛋黄,5天后,投喂鳗鱼料,后期可投喂鱼苗浮性料。期间,视水质变化及时冲换水,充气增氧。

病害防治

1.每月泼洒一次氯敌杀菌宁进行水体杀菌消毒。

2.20天左右使用一次生石灰,每亩用量10千克。

3.高温季节每半月使用一次微生态制剂。

4.对鱼病做到及时发现、对症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病害防治效果。整个养殖期间仅在6月中旬7号池发现一次锚头蚤寄生性病害,立即使用阿维杀特杀虫药物进行治疗,效果很好。

赤皮病

又叫赤皮瘟、擦皮瘟,鱼体体表无损时,病原体难以侵入鱼的皮肤:只有当鱼体受严重挤压或机械损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容易乘虚而入,引起发病。症状:病鱼体表局部或大部分出血、发炎、黏液变色,尤其鱼体腹部和两侧最明显,呈块状病灶,背鳍或全部鳍基部充血,鳍的末端腐烂,鳍条间组织被破坏。严重时可腐烂至骨,病鱼身体瘦弱,不吃食,春末夏初较为常见。

预防措施:

①捕捞和运输种苗时,操作要细心,尽量减少鱼苗的受伤程度。

②放养前剔除明显受伤的鱼种。

③用5~10毫克/升浓度漂白粉浸泡10~20分钟。

④发病季节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使水体分别呈1毫克/升、0.3毫克/升浓度,每半月一次。

治疗方法:

①全池遍洒漂白粉或二氧化氯,使水体分别呈1.2毫克/升、0.5毫克/升的浓度,隔天一次,连续2次。

②把病鱼放入2%~5%的食盐水内浸洗10~20分钟。

③用氟哌酸拌料投喂,按池内鱼体总重计算,第一天每50千克鱼用药5克,第二天用药量减半,加喂药饵时应制成软颗粒投喂疗效更好。

细菌性烂鳃病

发生烂鳃病的池塘水质普遍较差,在鱼种培育阶段较多,成鱼养殖中也有发生,往往与细菌性肠炎和寄生虫性鳃病同时发生。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离群独游,常浮于水面,受惊后缓缓下沉,捞起病鱼后发现鳃丝从边缘起腐烂,甚至透明,俗称"开天窗"。

预防措施:

①注重改善养殖环境,合理投喂,视养殖塘口养殖产量高低、水质、水温等具体条件灵活确定预防药物使用的品种和间隔时间,生长旺季每月使用1~2次药物,内服和全池泼洒综合运用,清除食台残渣。5~9月间不定期用漂白粉等消毒食台。

②注排水系统完善,患病塘口的池水不能流入其他池塘,患病鱼应深埋或煮熟投喂畜禽。

③高温季节全池泼洒生石灰不少于2次,淤泥厚、水质差、载鱼量大的塘口每月施生石灰一次,用量为15~20千克/亩·米。

④从4月开始进行预防,每隔半月用二溴海因0.1毫克/升或溴氯海因0.2毫克/升全池(箱)泼洒消毒1次。

治疗方法:

①要结合水质调节,先用"杀菌红"水体消毒一次,然后内服"鱼康宝"5~7天,至不再死鱼后可换水一次,并再用一次水体消毒剂,保持透明度在30厘米以上。

②外用。用二溴海因0.3毫克/升或溴氯海因0.45毫克/升全池(箱)泼洒,隔天再用一次。

③内服。在饲料中添加0.05%的恩诺沙星或氟苯尼考制成药饵饲料。

细菌性出血病

目前赤眼鳟得细菌性出血病的情况较少,但已有发生。病程短,死亡率高,往往损失很大。病鱼表现为眼眶边缘有丝状或沟状出血,胸腹部有大块出血状,发病的池塘一般底质较差,底泥发臭,水质较差。

治疗方法:①每亩1米水深水体用杀菌红200毫升全池泼洒,隔天再用一次。②饲料中添加"鱼康宝"杀灭体内细菌,用"高稳易还原Vc"提高鱼体免疫力,连用3~5天可治愈,之后再用两天巩固疗效。⑧病愈后要使用微生物制剂,如净水复合菌、益菌消毒剂等,改善水质,以防再次发病。

寄生虫性鳃瓣病

主要是剁管虫、车轮虫、指环虫等,此病赤眼鳟在鱼种到养殖阶段均有发生。

症状:指环虫病除了夏季高温季节没有发生外,春、秋、冬季均有发生,病情严重时鱼会停止摄食,同时容易发生缺氧浮头,镜检时在一个视野下发现5个以上的虫子就应该及时用药。车轮虫病在夏秋季节较为流行,病鱼容易缺氧,首先表现为吃食减少,镜检可在鳃及鳍条、尤其是尾鳍上发现大量车轮虫。

治疗方法:

①鱼种放养前用8毫克/升浓度的硫酸铜浸浴,在水温10~20℃时浸浴20分钟左右。发病季节定期在食场周围用硫酸铜、硫酸亚铁挂袋。发病时用5∶2的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遍洒,使池水呈0.7毫克/升浓度。

②指环虫原体引起鱼病采取彻底清塘和鱼种浸洗。清塘用90%的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使池水成0.2~0.5毫克/升浓度。鱼种在放养前用20毫克/升高锰酸钾浸洗,水温10~20℃时浸洗20~30分钟。

③每亩1米水深用聚维酮碘200~300毫升,第二天用"百虫克"150~200毫升。

④内服,饲料中按干分之一的比例加入"鱼虫快克",连用3~5天。

中毒

由于赤眼鳟属于凶猛的肉食性龟类,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很容易对有毒物质产生富集。随着工业有毒污水排放量的增加、农田中农药使用浓度的提高、生活污水的大量直接流入渔业水域、自身污染的加重、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及添加剂的乱用等,更增加了赤眼鳟中毒、畸变、商品质量降低甚至大批死亡的危险。赤眼鳟受毒物的危害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水源水质不好,进水时,注入了有毒污水;二是通过食物或直接从水体中吸入了有毒物质,部分有害物质富集,组织器官受到破坏,造成生理机能代谢失调,严重时可致死;三是防治病虫害时,药量超标使用。

症状:不同药物对赤眼鳟的毒害不相同,其表现亦不一样,较为明显的有体表充血、发红,尾鳍颤动不定,鳃盖张开,游动失常或翻滚、急窜或侧仰,最后进入麻痹昏迷状态,侧躺在浅水处,乃至死亡。

防治方法:

①加强水源监测工作,严格掌握注入水的质量。

②病害防治时,准确丈量水体,对症下药,根据用药的品种、天气、水温等选用正确的治疗方法:对混套养殖赤眼鳟的病害防治同样如此,对部分敏感性较强的药物应慎重使用,从而减少药害。

③对轻度中毒的赤眼鳟,应及时捞出放于无毒水体中暂养。

④对赤眼鳟中毒较重的养殖池,应在处理的同时清除底泥,待药性消失后方可继续饲养。

⑤凡自己加工(或购买)的赤眼鳟饵料,配方要合理、科学,更不得添加禁用药物。平时投喂的鱼、虾等动物性饵料以及购买的配合饲料,都应查明来源,防止误用有污染的(或有毒)饵料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注意事项

赤眼鳟像其他大多水产养殖品种一样,在养殖过程中免不了要发生细菌性、真菌性或寄生虫疾病,同样需要进行病害防治。由于其对不同鱼药的敏感性不一样,下面就赤眼鳟对几种常用鱼药的敏感性介绍一下,以服务于养殖生产。

1.生石灰在生产上常规使用的遍洒浓度为14~20毫克/升,实验结果表明,生石灰对赤眼鳟的安全浓度为9.018毫克/升。生石灰的最低致死浓度为25.1毫克/升,可引起赤眼鳟10%的死亡率。故生产上宜根据池水条件谨慎使用。

2.三氯异氰脲酸广泛用于鱼类细菌病的防治。其安全浓度为0.136毫克/升,而常规泼洒浓度为0.1~0.5毫克/升,实验结果显示,0.398毫克/升的三氯异氰脲酸可引起赤眼鳟10%的死亡率,故应慎用。

3.值得提出的是,赤眼鳟对一些药物的敏感性高于一般淡水鱼类,对几种常用药物的敏感性依次为:硫酸铜>三氯异氰脲酸>福尔马林>生石灰>食盐,安全浓度(毫克/升)依次为:0.11、0.136、5.561、9.018、 895.4,故在生产上要特别注意。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赤眼鳟药名:赤眼鳟别名:鮅、赤眼鱼、红目鳟、红眼棒、红眼鱼、醉角眼、野草鱼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qualiobarbus curriculus (Richardson)

归经:胃经功效:暖胃和中;止泻

考证:出自《本草纲目》。《纲目》:鳟鱼,处处有之。状似鍕而小,赤脉贯瞳,身圆而

长,鳞细于鲜,青质赤章。好食螺蚌,善于遁网。

科属分类:鲤科

主治:反胃吐食;脾胃虚寒泄泻

生态环境:栖息于江河流速较缓的水域或湖泊。为杂食性鱼类。

采收和储藏:常年均可捕捞,捕后,除去鳞片及骨脏,洗净鲜用。

用药禁忌:患疮疡疥癣者慎服。

功效分类:温里药

性味:味甘;性温

药材基源:为鲤科动物赤眼鳟的肉。

用法用量:内服:煮食,100-200g。

出处:《中华本草》

营养价值

赤眼鳟含肉率平均为74.64%±0.43%,鲜样肌肉粗水分、粗蛋白、粗脂肪、钙和磷分别是75.42%、18.05%、4.95%、0.50%和0.48%;肌肉干物质中粗水分、粗蛋白质量分数、粗脂肪质量分数、灰分质量分数、钙和磷分别为30.75%、72.52%、15.35%、0.08%、0.86%和1.28%;18种氨基酸总含量为74.89%(质量分数,干样),其中10种必需氨基酸的总量为34.54%,占氨基酸总量的46.12%,4种鲜味氨基酸的总含量为27.89%。赤眼鳟是一种营养价值高、值得开发驯养的优质淡水鱼类。

动物研究

鱼种放养

赤眼鳟1.3月5日放养规格12~14厘米、尾重30克左右的赤眼鳟鱼种,5号池3000尾、亩放750尾,7号池5500尾、亩放786尾,同时配放规格100克左右的花、白鲢150尾,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消毒鱼体。

2.套放青虾。试验池定产每亩仅400千克左右,其中赤眼鳟为300千克,花白鲢100千克,所以水质条件相对较好。青虾与赤眼鳟也有相似的水质要求,为套养青虾创造了基础条件,而且繁殖的虾苗也为赤眼鳟提供了天然的动物性饵料。每亩放养2000~3000尾/千克的幼虾4千克左右。

饲料投喂

使用的饲料为通用型精养鱼配合浮性颗粒料,粗蛋白含量30%。每天上、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为池鱼体重的3%~5%,具体投喂量以投料后25分钟基本吃完为准,实行定点投喂,将饲料投喂在用毛竹围成的方框形食台中。赤眼鳟具有明显的追食习性,所以定点投喂特别易于驯化,一般3天即可由撒喂收缩到食台。

除了每天投喂浮性颗粒饲料外,结合赤眼鳟喜食青绿饲料的食性,在池塘中保持一定浮萍或每天适量投放,以满足赤眼鳟对青绿饲料的需求。

水质管理

要求池水透明度基本控制在25~30厘米,做到保持水质爽活清新。从4月份开始逐步加注新水提高水位,高温季节达到2米左右。4~5月份每10~15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5~10厘米,6月份后的高温季节7~10天加注新水一次,结合水质状况一般每次10~15厘米。并加强水体环境的管理,清除池边杂草,及时捞除水中杂物残饵,保持食场卫生,保证了良好的水质要求。

研究总结

1、以投喂配合颗粒饲料为主,配以浮萍和套养青虾提供天然动植物饵料的组合形式,有效提高了饲料利用率,降低了饲料系数。

2、适当降低单产水平,配以滤食性鱼类、套养青虾的养殖模式和以加注新水为主的水质调控技术,体现了生态养殖的综合效果。

3、赤眼鳟的催产效应期比家鱼短,仅为7小时左右,从受精卵到出膜的胚胎发育时间也短,仅为14-18小时,而从出膜到肠管形成期时间则较长,为72小时以上,刚出膜的仔鱼,卵黄囊很大,出池的水花也较家鱼水花要细嫩得多。

4、采用与家鱼相同的方法培育赤眼鳟鱼苗或水泥池培育,成活率均很高,达90%以上,而且没有发现病虫害。

4、赤眼鳟无论小苗,还是亲鱼,都善跳跃,行动敏捷,鱼苗还喜欢走边,所以起捕时,起捕率不是很高。催产时也要注意在产卵池四周围上1.5米高防逃网片。同时,由于赤眼鳟活动激烈的特性,操作时要轻柔,防止鳞片脱落受伤。

4、本次繁殖试验,在网箱培育的亲鱼无论在受精率,还是孵化率方面都比池塘培育的要低,是由于密度还是营养的原因还有待研究(在池塘中,因尚有其它亲鱼要投喂青菜,这是与网箱不同的。)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文章,不代表智慧钓鱼网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iq3344.com/yu/59/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wx_iq3344_com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