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刀鱼
长江刀鱼
长江刀鱼,学名长颌鲚,又称长江刀鲚、刀鲚,隶属于鲱形目,鳀科,鲚属,其身体扁而狭长,似一把银白色篾。长颌鲚分布于长江及近海半咸淡水区,生殖季节从河口进入淡水,沿干流上溯至长江中游产卵场作生殖洄游,最远可达洞庭湖,长颌鲚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但长期以来,由于环境恶化、捕捞过度等诸多原因,已难以形成渔汛,资源已经面临枯竭的程度。另一方面,作为“长江三鲜”之首,长颌鲚的需求一直十分旺盛,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价格已涨了上数倍。
中文学名:长江刀鱼
拉丁学名:Coilia macrognathos Bleeker
科:鳀科
门:脊索动物门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种:长颌鲚
分布区域:海水,淡水
英文名:bigmouth grenadier anchovy
类型:浅海底层鱼类、洄游性鱼类
形态特征:体长而侧扁、前体稍高、向后渐尖细、头较大、吻短圆、口大而斜、体被圆鳞、腹部有棱鳞、侧线不明显
目:鲱形目
别称:刀鱼、毛花鱼、野毛鱼、梅鲚
界:动物界
属:鲚属
纲:硬骨鱼纲
亚纲:辐鳍亚纲
繁殖方式:卵生
平均寿命:4~5冬龄
食性:肉食性
洄游时期:2月下旬至3月初
形态特征
长颌鲚体长而侧扁,前体稍高,向后渐尖细,头较大,吻短圆,口大而斜,下位,上颌骨下缘有锯状细齿。体被圆鳞,腹部有棱鳞,侧线不明显,胸鳍上部有丝状游离鳍条6根,背鳍、臀鳍各1个,尾鳍不发达,上叶长,下叶短,属次生性歪尾型,且小而成尖刀形睁。长颌鲚体色呈银白色,背部一般分为青灰、淡黄和青黄交杂3种,渔民称它们为“青背”、“黄背”和“花背”;而钱塘江、黄河和定居型长颌鲚(湖鲚)无“青背”、“黄背”和“花背”之分。长颌鲚寿命不长,一般只有4~5冬龄,最大个体不超过6冬龄。其鱼苗和幼鱼的体长增加较快,至11月,幼鱼最大个体约达200mm;而成鱼体长增加速度逐渐减慢,最大个体仅410mm,但随着年龄的变化,其体重却显著增加。
生活习性
分布在我国近海的长颌鲚,在生长、发育和育肥期,多生活在水质比较混浊的海域底层,属浅海底层鱼类,长颌鲚在海洋不集成大群,多分散在沿海及附近海域的底层,属近海底栖鱼类。进入长江口附近才逐渐集成大群,由底层上升到中、上层,多栖息在水流混浊的水域中,清水中较少。生殖洄游时停止摄食口。其在长江中下游分布甚广,从长江口直至洞庭湖一带,包括各通江河道和湖泊。部分长颌鲚在早春可进入钱塘江,上溯至桐芦一带,但数量不多,在海洋里主要分布在近海,它们不仅在附近水域底层越冬,还进入岛屿岸边风浪较小的浅滩、海湾越冬和觅食口。
食性习性
长颌鲚属肉食性鱼类,稚鱼和幼鱼通常栖息在上、中层水体,主要摄食小型甲壳动物及其幼体如桡足类、枝角类等,成鱼栖息较深水层,主要以大型甲壳动物如虾类和其他大型动物如多毛类、银鱼、梅童鱼、黄鱼、鲳鱼、乌贼等的幼体或成体为食。长颌鲚彼此之间自食现象也很严重,在胃里常可以见到同类的残体,各种长颌鲚在生殖洄游期间,一般均停止摄食,胃内的食物很少或是空的,产卵后才开始摄食。长颌鲚在产卵后,和稚、幼鱼一样,以淡水中的浮游动物,鱼、虾等为食。
分布范围
生活在长江的刀鱼分布于西太平洋,我国和日本、朝鲜、韩国、菲律宾、印度均有出产。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黄渤海和东海一带,沿岸各通海江河如长江、钱塘江、黄河、淮河、辽河等均有分布,以长江流域产量高而集中。
繁殖饲养
自然繁殖
长颌鲚属于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季,成熟的个体成群由海入江,沿江而上作生殖洄游,时间一般在2月下旬至3月初。长颌鲚分批从海洋进入长江,上溯至产卵场进行繁殖。长颌鲚的产卵场分布范围较广,可上溯至距长江口1400km以上的湖南省洞庭湖一带,产卵环境一般是要求在流速缓慢的水域中进行。在长江中下游及附属湖泊中,均发现有性腺成熟的个体,其性腺是在洄游的途中逐渐成熟的,产卵场多为水流平缓、水质混浊、泥砂底质的地方。
人工繁殖
2012年,长江刀鱼首次在江苏人工繁殖成功,然而由于长江刀鱼对养殖环境要求高,技术难度大,人工养殖很难。专家称,很少能见到活的刀鱼,它一旦被抓住,就会四处乱窜直至气绝而亡,而刀鱼又是洄游鱼类,在海水中生长,淡水中产卵,想把一池鱼苗从一个池塘换到另一个池塘,难度很大。
2021年4月,记者从湖北长江野生鱼类繁育驯化推广科技攻关推进会上获悉,1500多条长江刀鱼已在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实验基地养殖成功并逐步长大到15公分左右。
池塘条件
土池,水深能够保持在1.5~2.5m为佳,进水口设置60目筛绢网过滤,必须配备增氧机。适宜水温22~30℃,在江苏地区5~9月为其适宜生长期,要求水质清新,无污染,pH值在7.5~9.0之间,溶解氧在6mg/L以上。
池塘消毒
放苗前1个月,排干池塘积水,曝晒1周,污泥较多的池塘消毒前必须进行清淤处理,1周后用150kg/667m2生石灰消毒10d,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
浮游生物培育
进水至1.0m,使用牛粪等有机肥200kg/667m2,使用尿素1500g/667m2,过磷酸钙500g/667m2,硅酸盐100g/667m2,连续3次,使水色呈黄绿色或黄褐色,以后逐渐加水至1.2m,透明度保持在0.3~0.4m。
苗种处理
苗种规格大小一致,鱼体完整,体色鲜艳,无外伤、无畸形、摄食情况良好,健康有活力。苗种放养前应进行鱼体消毒,消毒鱼苗在到达养殖场后进行,一般采用3%盐度浸泡15min。
鱼苗放养
将消毒好的鱼苗按放养计划直接放人鱼池中。一般温度在18℃以上时为鱼苗放养的最佳时间。
饲料与投喂
长颌鲚苗种下池初期,饵料以轮虫为主,同时辅以投喂糠虾、卤虫、枝角类等生物饵料进行饵料驯化。鱼苗体长8~13cm时,投喂消毒的鲜活枝角类、桡足类无节幼体,逐步添加配合饲料,配合饲料以微颗粒饲料为主,蛋白含量48%以上,添加比例最终达到1:1。日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3%~4%,每天分4次投喂,做到定时、定点、定量。鱼苗体长13cm以上时选用经消毒无污染的鱼苗、虾苗并搭配膨化浮性配合饲料(粒径1.0~3.0mm),饲料粗蛋白质含量不低于45%,及时补充投喂鲜活鱼、虾。每天上午、下午晚上各投喂1次,水温低于18℃时,每天上午、晚上投喂1次。
长颌鲚生长到15~18℃时进入成鱼培育阶段,成鱼进入专用长颌鲚养殖设施中,调控好水温水质,在长颌鲚养殖过程中严格控制养殖环境,对长颌鲚的适口饵料进行调整,促进长颌鲚快速生长。
日常管理
坚持每天巡塘检查,测量记录有关的数据、观察水色、鱼摄食和活动情况。每月固定做好生物学测量,充分掌握鱼的生长速度、存活率等情况和下一阶段的管理。长颌鲚喜欢清新水质,对水体溶解氧要求较高,所以要经常保持水质清新,溶解氧充足,每5~7d换水1次,每次换水10%~15%,每天都开启增氧机,确保水体溶解氧含量不低于6mg/L。
病害防治
在池塘养殖期间,只要水质控制的好,发病的概率不大,病害的防治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养殖过程中每15d泼洒1次益生菌,保持水质清新,长颌鲚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害主要是寄生虫病,以车轮虫、杯体虫、小魣铗虫病为主。
车轮虫、杯体虫病
这两种病是原虫类的车轮虫、杯体虫寄生在长颌鲚鳃部及鼻腔感染引起。病鱼鱼体黑瘦,食欲减退或者不摄食,群游于池边,大量寄生时,鳃组织分泌大量黏液,鳃丝发白腐烂,严重时在池边漫游最后死亡。此病在全年养殖过程中均可见发生,特别对苗种危害较大。
治疗方法:①5~10mg/L楝树皮煎汁,药浴24~36h。②全池泼洒0.7×10-6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24h后换水30%~40%,采用0.2x10-6二氧化氯消毒。
小魣铗虫病
症状为鱼游泳缓慢无力,离群,食欲不振,检查可见鳃丝肿胀,鳃部组织受到破坏,在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全年都可发生,尤其在水温在20~24℃时发生频繁。
治疗:10%甲苯咪唑0.2~0.5mg/L全池泼洒。药浴后增加一些增强免疫功能的药物混合在饵料中投喂。
主要价值
营养价值
长颌鲚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肌肉氨基酸组成基本符合FAO/WHO的评价标准,尤其是脂肪显著高于一般名特优鱼类,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在肌肉游离氨基酸中,含有丰富的鲜味氨基酸,尤其含有高比例的活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
法律法规
2021年4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养殖刀鲚管理的通知(农办渔〔2021〕7号)。 通知指出,2021年5月起,农业农村部组织各省对从事刀鲚养殖生产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个人(以下简称“养殖单位”)进行核查,对刀鲚养殖单位生产条件实行查验,评估确认生产能力。核查工作包括对养殖单位的相关材料及证明进行查验,对养殖单位相关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以及养殖管理状况、实际生产能力等进行实地核实和评估。
动物文化
新闻背景
长江刀鱼王长江沿岸许多城市的居民,把长江刀鱼称为江刀,他们知道,相比油炸后装在白铁皮罐头里,六七元一盒出售的凤尾鱼来说,江刀的身价已有霄壤之别――在江阴的一家酒店,三条江刀凑足一市斤,清蒸入盘,价格一万元,这是今年的最新天价。
一些年纪稍长的江苏人也知道,这种巨大价差就形成在此前20年间。曾几何时,沿江城市的人们,在清明时节多少可以尝几回鲜,就像中秋月圆,赏菊吃大闸蟹一样。
“恣看收网出银刀”,是宋人苏轼之句,清代李渔则称之为“春馔妙物”。历史资料显示,刀鲚捕捞产量曾占长江鱼类天然捕捞量的35%~50%,其中江苏江段所占比例更曾高达70%。如今,寻常人家春食江刀的江南风俗已成奢侈。2005年,上海一家媒体在文章中写道:“吃过长江刀鱼吗?若拿这个问题来问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得把问题换成:见过刀鱼吗?”5月1日,长江沿岸渔民手中的刀鱼特许捕捞证到期,今年的刀鱼季节正式结束。
截至目前,2005年长江刀鱼的总体渔获量尚无确切统计数据,但市场行情已可证明,这个数字较去年下降已成定局。来自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的一份资料显示,1973年长江沿岸江刀产量为3750吨,1983年为370吨左右,2002年的产量已不足百吨。
“这不是什么直线下跌,是呈几何级数下降,这证明我们对刀鲚资源的利用已至极限。”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资源研究室主任施炜纲说。
两周之内,记者走访长江下游多个城市发现,几何级数下降的渔获量背后,昂贵的长江刀鱼,对捕捞者和经营者而言是损失而非获益;而在试图拯救刀鱼种群的学者们眼中,真正付出惨痛代价的,是整个长江生态。
现实反馈
长江鲥鱼
另一条有可比性的鱼是同列“长江三鲜”的长江鲥鱼,这种鱼在长江里失踪已长达五六年。其过程同样是在近十几年数量锐减,洄游路线缩短,接着彻底消失。
“可怜鱼”有来无回
秦安舲认为,如果不是江刀有护身符――清明之后“骨硬如铁”,从而不再是美味,它也许早就灭绝了。
“从一条鱼的角度看,江刀的洄游是非常悲壮的。你想想,春暖花开,江刀们奋力游进长江,是为了恋爱,产卵,繁殖它们的后代。但是人类,却在江上张了千张大网,在它们没来得及繁殖前将它们捕获!”71岁的南京大学副教授秦安舲说。
长江鲥鱼20世纪70、80年代之交,秦安舲在南大生命科学院袁传宓教授的带领下,参与了国内较早的江刀研究。“这种鱼性格很暴躁,触网被捕后,不像别的鱼那样安静,而是不甘心地拼命挣扎,耗氧量大,几分钟就死掉了。我们还不知道这种可怜的鱼到底是缺氧而死,还是惊吓而死,总之那是死不瞑目呀。”渔民陈褚生也告诉记者,除了正规的捕鱼船外,江中还有许多违规的小拖网、深水网和插网等网具,有些网网眼很小,对水生鱼类大小通杀,甚至连鱼卵都能挂住。
秦安舲认为,如果不是江刀有护身符――清明之后“骨硬如铁”,从而不再是美味,它也许早就灭绝了。这是大自然留给江刀的一条生路。这时,江刀才有机会游到产卵场完成繁殖。
然而,当江刀卵变成鱼苗后,返回大海的路也极其艰难。另一位学者特别提到1989年那场鳗苗狂潮。其时,由于国内外鳗鱼价格疯涨,人工养鳗可获巨利,而鳗鱼的人工繁殖却无法解决。一时间,长江下游张网、插网密布,疯捕鳗苗。
“鳗苗网的网眼,小到可以挂住颗粒稍大一点的粒状鱼卵。由于捕鳗苗季节与江刀幼苗返回大海时间有部分重合,一时间,无数江刀幼苗被挂死在鳗网上,最终被当做废料扔掉。”
江刀产卵场
到目前为止,沿江两岸没哪个地方对江刀产卵场调查进行立项,没有人知道新的产卵场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这些地方是否正在被采砂船或各种江面工程破坏。
对江刀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上海水产大学教师何为有自己的看法――江刀产卵场已被普遍破坏。
秦安舲告诉记者,20世纪70年代末他们那次江刀调查,一大收获就是搞清了当时江刀的产卵场特点。“当时江刀的产卵场主要分布于安徽、江西、湖南江段,一般是与长江相连的湖泊或内河水湾。”对这个信息,近年一直奔波在江刀研究第一线的何为声音急促:“你知道吗,这些原始的产卵场现在基本都被破坏了,当地为了防洪或者发展渔业,在那些湖泊、水湾上都建了水利工程,只在人有需要时才打开与长江相通的闸门。谁来满足江刀的产卵需要呢?”何举例说,安庆江段有个菜籽湖,是江刀传统的产卵场,现在因防洪需要堵上了,洄游的江刀根本游不进去。“关键是国内的水利工程过去没考虑到这些,没有建鱼道。”秦安舲的看法是,长江里现在还有江刀,那么从道理上讲就一定还有产卵场。
“但到目前为止,沿江两岸没哪个地方对江刀产卵场调查进行立项,没有人知道新的产卵场在哪里,也没有人知道这些地方是否正在被采砂船或各种江面工程破坏。”何为说,“如果再不保护好这些为数不多的产卵场,人类的进一步活动极可能陷长江刀鱼于
长江污染刀鱼近绝迹
长江刀鱼每年三四月份,刀鱼都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一是因为价高,二是因为量少。今年,又有了新变化,价格还是那么高,6000元/斤甚至7000元/斤都有,可是没货了,镇江就没捕到一条刀鱼,南京、南通、靖江等地也好不了多少。
数据显示,江刀的数量一直呈直线下降的趋势。1973年长江沿岸江刀产量为3750吨,1983年为370吨左右,2010年80吨,2011年12吨。也许过不了几年,我们真要和刀鱼说再见了。
如何才能拯救濒危的刀鱼?短时间内要想改变长江水质、改善长江生态可能不太现实,而我们能做到的是,可以考虑彻底禁捕刀鱼几年,给刀鱼一个喘息的机会,等到刀鱼的数量大幅度上升,还可以再放开渔民捕捞。
当然,现实情况是,捕捞刀鱼是不少渔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如果实行禁捕,如何安置好这些渔民?同时,如果实行禁捕,会不会造成非法捕捞猖獗?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考验有关部门的智慧。
本文或来源网络共享文章,不代表智慧钓鱼网立场,转载联系原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s://www.iq3344.com/yu/63/